国医大师陈可冀 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殚精竭虑70年

时间:2023.09.16


企业微信截图_20231124133459.png

他将冠心病整治率提高18%,带队整理3万多份清宫医方,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中西医结合的奠基者”,他是国医大师陈可冀!

从小立志学医救人

1930年10月20日,陈可冀出生在福建福州,家住在福建医学院附属医院附近,医生护士们不分昼夜地救助病人的场景,让儿时的他立志学医。

1949年8月17日,福州城郊炮声隆隆,刚高考完的陈可冀在马路边人群中迎接解放军进城。一个月后,他满怀着激动心情进入新中国的大学,学习西医。每年暑假,他都会积极报名参加下乡医疗队,到周边县城乡村血吸虫病最流行的地方参与救治。 

当年部分100多户的大村庄,在血吸虫病的祸害下,只剩两户人家,许多地方整个村被灭绝,其祸害之惨烈,被称作“瘟神”。而如今,这些可怕的传染病早已成为历史,是医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是新中国卫生事业的辉煌成就。

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

1954年6月,毛泽东主席指示“成立中医研究机构”,次年,中医研究院(即现在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1956年初春,时年26岁的陈可冀响应国家号召,从福建前往北京,踏上西学中之路。这条路,陈可冀一走就是一生。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中西医结合医生,来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后,陈可冀先后拜老中医冉雪峰、岳美中、蒲辅周为师,听老中医讲解《温病条辨》和《温热经纬》。

刚从西医转学中医,陈可冀并不能完全理解先生们的话,季节、寒暑、昼夜为什么对疾病药方有影响,“天人相应”又是什么道理。直到临床经验增多,陈可冀发现传统中医对治未病和诱发疾病规律的研究比西医更为深入。他相信,如果能够坚定中医文化自信,深耕经典、细究理论,将有助于中医药发展行稳致远。

搭建中西医结合桥梁

1970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由十多家医院研究力量组成的北京地区防治冠心病协作组,陈可冀教授带着自己的团队参与其中。

后来,陈可冀发现中国心血管病、脑血管病患者开始增多,便尝试把中医的活血化瘀思路运用到冠心病的治疗中,开展了国内第一个中医药临床双盲随机对照试验,证实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具有确切疗效。

一草一木、一花一茎,在陈可冀手上,传统中医药开始与现代医学结合,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逐步彰显。

经过临床研究,陈可冀让冠心病诊治有效率从以往的70%提升到88%左右,把无数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陈可冀对“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成为中医药领域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陈可冀及其团队在国内外发表的一系列临床论著,为防治心脑血管病这一世界难题开辟了中西医结合的创新途径。

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为了更好地传播中医药文化,陈可冀于1980年开始主持清代宫廷医疗保健经验的整理挖掘工作。

这项整理工作的艰辛,当初都始料未及。陈可冀及其团队查了3万多件档案,有些一张张的处方,手一碰上去就碎了;有些味道十分呛鼻,一打开就被刺激得咳嗽。他倾尽心血,将清宫医疗经验整理汇编,开拓了中医药学术继承的新领域。


1989年,陈可冀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爱因斯坦科学奖”。

1991年,陈可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7年,陈可冀被确认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学代表性传承人。

2014年,陈可冀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2021年,陈可冀亲自支持养生一号组方,论证该酒为凝聚劲牌40多年保健酒研发智慧的“集大成者”。


“只要我活着,就要继续为中医药奔走呼吁。”陈可冀说。

 

*以上内容部分参考自百度百科及网络